呼伦·贝尔草原作为地理名词,在四个月前尚不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但是现在随着海参崴战事的结束,随着东北军的主力西调至呼伦·贝尔大草原,加之俄罗斯不断的往后贝加尔地区增调军队,在时间进入1901年4月时,这片千年的荒原,已经成为了为世人所熟知的地区,几乎全世界都在关注俄罗斯的后贝加尔,关注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关注着即将于这里打响的大会战。
自战争爆发地来,驻守在荒凉的边境线附近俄罗斯军队,发现对面的中国军队并没有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发起进攻,至少没有直接进攻赤塔,而是在推进数十公里后,即停止了继续推进,开始在借助森林、坡地构建起了防御阵地,而俄军自然也是当仁不让的于其对面数百米至数公里处修建起了工整。
随即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对峙,中俄两军在彼此防线上构建了一条对峙线。不过对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做什么,实际上,在过去的两个月中,中俄两军都在不断的调兵遣将,以为下一步作战做好准备。
2月,俄罗斯军队1.4万人,东北军5.2万人。
3月,俄罗斯军队17.5万人,东北军22.1万人。
4月1日,俄罗斯军队40.2万人,东北军38.6万人。
经过两个月的调兵遣将,俄罗斯军队终于赢得了战场上的优势,当然他们的优势仅仅只是兵力上的优势,中俄两国近百万军队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对峙,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一时间,英、美、德、法、意等各国军事观察员纷纷进入中俄两国的指挥部,以免错过这场自“拿破伦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战役”。
当各国的报纸上每天都连篇累牍的发着各种报道,以报道这场规模宏大的战役,尽管现在战役并没有爆发,但是却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似乎每一个人都深信不疑这场战役的胜负极有可能会成为如“色当战役”般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
或许正是因为深知这一点,中俄两国都没有主动发起进攻,而是尽可能的调动更多的军队以及技术装备,以夺取战场上的优势。在过去的两个月中,除去试探性的进攻之外,双方都谨慎的没有发起进攻。
而在这种谨慎之中,战争则陷入了前所未有僵持,前线的东北军没有接到进攻命令,而俄军则是一味的被动地防守。但无论是俄军还是东北军都在这种僵持中不断地增加着兵力。
但是僵局仍然是僵局,至少在彼此打破僵局之前,这一切仍会停留于此。也正是在这种战场上的僵持之中,呼伦·贝尔草原的地貌发生了改变。各种各样的防御公事改变着草原的地貌。
受唐浩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东北军或许是这个时代思想最为先进的军队,或许他浩然并不是军人出身,但是对军事的爱好,确却使得他可以指导东北军的建设,在建军思想上,领先于其他国家。
也正是在他的倡导下,东北军拥有丰富的土工作业经验,土工作业同样也是东北军步兵五大技术之一。在日常训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通过训练士官的强调每一名士兵都明白土工作业是他们在战场上最重要的保命的玩意,所以士兵们也乐得对此投入在这种保全自己的训练中投注最大的精力。
而过去多年间面对俄国的压力,使在东北军的指挥层同样对土工作业非常重视,这一切造就了在呼伦·贝尔进行对峙期间,这一地区的军队,将整个大草原变成了土工作业训练场。把对峙变成了一堂土工作业课。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数10万军队在这里。构建着种种复杂地防御体系,锯齿型战壕、交通壕。隐蔽良好的机枪阵地、支援炮兵阵地、土木构建的指挥所、兵营、野战厨房等等。
呼伦·贝尔对峙的东北军的防线在短短两个月里,就把战术教材上堑壕体系在这里一一进行了练习,几乎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
战场就是课堂,这句话着实不假,那些复杂防御体系,最大程度的保护了士兵们的,使得他们可以像度假一样,在战壕中安全的生活着。
“一摸呀,摸到呀,大姐的头上边呀,一头青丝如墨染,好似那乌云遮满天……”
坐在加上胸墙深度达两米地战壕中,听着不远处传来地粗犷的、撩人地小调,张作霖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如果是在城市中,这种淫词秽曲,是不准公开演唱的,可是在这里,却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即便是警察出身的张作霖,这会儿也顾不得其他,有时候忍不住了他还是会跟着哼上两句。
在这支部队中天南地北,各种各样的淫词小调儿,总会被大家传唱着。就是一曲淫词小调也有十几种唱法。
在所谓的东北,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东北人。山东人,直隶人,江苏人,安徽人。甚至还有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四川,河南等等,可以说3200万东北人是来自全国各省。
在这支部队中张作霖可以接触到大多数行省的战友,听着他们唱着各种各样的家乡小调,说到子,各种各样的新奇异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