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最大限度集合所有资源
(0280)
【今天的第二更送到!】
对于徐兴夏来说,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安排那些奴隶们的工作。那些奴隶们回来以后,肯定是要生活的。要生活,就要赚钱。必须给他们安排合理的赚钱的途径。如果没有生活的门路,天知道他们会惹出什么事来。别李自成还没有出现,宁夏镇就先爆发了大规模的兵乱,那就成笑话了。
徐兴夏安排奴隶们的生存模式,就是干活,到农庄里面干活。你不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田地,不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任何的其他工具,不需要其他任何的资源,只要你有一身的力气,愿意干活就可以了。徐兴夏名下的农庄,可以将所有的劳动力,都全部吸收进去。
十二月的月初,管事会的所有十一个百户,都被徐兴夏召集起来,仔细的研究农庄的运行模式。对于所有的百户而言,农庄都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徐兴夏必须详细的讲解,反复的解释,他们才能够基本弄明白。不过,农庄的运行模式,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将基本的几个概念弄清楚了,就基本可以理解了。
所谓的农庄,其实就是一个小小的千户所,拥有比较独立的运行系统。它拥有自己的劳动力,拥有自己的田地,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拥有自己独立的核算方式。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它也基本上可以独立的运作。每个农庄的运行,都不会受到其他农庄的影响。
徐兴夏确定的农庄,采取的是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每个农庄的田地,大约是一万亩左右。徐兴夏目前管辖的田地,大约可以编制三百个农庄。这些农庄都是按照天干和数字组成的编号来排序的,称为甲字一号农庄、甲字二号农庄……乙字一号农庄、乙字二号农庄……一直到癸(gui)字三十号农庄。
当时的生产条件,比较原始,大型的机械化农具基本没有出现。每个劳动力耕种的田地数量,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一般来说,按照一个人平均耕种十到二十亩地来计算,大约需要六百个劳动力。三百个农庄,需要的劳动力,接近十八万劳动力。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显然,目前来说,是不可能的。
其实,宁夏镇这个地方,还是很适合大型的农具使用的。宁夏平原的地形,是如此的平坦,无论多么大型的农具,在这里都可以投放下去。在使用大型农具以后,一个人耕种上百亩,甚至是数百亩的田地,都不在话下。只可惜,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农具。
本来,宋应星在他的著作《天工开物》里面,已经提到了多种的大型农具。这些大型农具,都是有生产的可能的,有部分大型农具还制造出了实物。比如说一次过可以开十六垄土地的排犁,一次过可以耙三丈土地的复合耙,还有一次性可以播种三丈土地的播种机。使用这些大型机械,生产效率比人工耕种高得多。
只可惜,这些农具,需要大量的资金生产,还需要广阔的田地使用。一般的田地,根本无法体现这个大型农具的价值。偏偏当时的生产模式,还是小农经济,一家一户拥有的田地,其实是很少的,大型农具根本没有必要使用,也没有办法投放下去。
当时大地主的数量的确不少,他们拥有的田地,也比较多。如果投放大型农具的话,生产效率肯定是能得到提升的。但是,如果要他们自己投入资金,他们是不愿意的,毕竟,这些大型农具,耗费的资金,的确不少。另外,广大的佃户,也反对这些大型农具投入使用。因为,一旦有了这些大家伙,他们就没有田地耕种了。
不是所有的科学发明,都可以顺利的推广的。宋应星提到的这些农业机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没有人愿意出钱制造,也没有人愿意使用,这让大型机械农具显得很尴尬。只有在宁夏镇,在徐兴夏管辖的这个地方,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对大型农具,有迫切的希望。如果劳动力充足,估计徐兴夏也不会搞集体农庄。
其实,对于集体农庄运行的细节,里面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徐兴夏也是不清楚的。但是,他相信,在现有的条件下,高度集中化的生产,是非常有必要的。至于具体的细节的运作模式,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的探索前进。换言之,就是在第一个农庄的基础上,摸索经验,总结教训,然后逐步的推广开去。
根据徐兴夏的提议,农庄的最高领导者,称之为执事。执事负责管理整个农庄,是农庄的最高负责人,直接向管事会汇报。执事有三个辅助领导者,称之为副执事,分别管理农田、畜牧、农具等方面。执事的下面,还有十个监工。监工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巡查监督,保证每个劳动力都不会偷懒,得过且过的混日子。
考虑到生产效率,当然不可能采取大锅饭的平均分配方式。徐兴夏采取的,是在基本保证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分等级、差异化的分配模式。简单的说来,就是干得好的,干活勤奋的,任劳任怨的,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干得不好的,偷懒的,耍滑头的,对不起,你得到的收入,可能比其他人都要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