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光这时,又站出来情绪激动地说了一句。
天启则冷声道:“那你辞官就是!”
朱国祚见此忙劝道:“陛下!大冢宰乃国之柱石,公忠体国之良臣啊!臣乞陛下挽留之!”
天启道:“朕准他辞官,已是天恩,你倒好,还要朕留他,还说他是良臣,你是眼瞎了,还是心坏了?你也跟着辞官吧!真是不配为阁臣!”
朱国祚愣了一下:“是!”
王永光这时也苦笑道:“陛下说的是!只是,臣斗胆再问陛下,真的要等叛军到了京师,等到天下大部分仁人志士都背叛了陛下,陛下才愿醒悟吗?!”
天启冷冷地道:“那就等叛军打到京师了再说!”
王永光听后道:“既如此,臣到时候只能为陛下投缳殉节已!”
天启呵呵一笑,不置可否。
……
“大冢宰真打算将来若潞王奉天靖难成功,就要为陛下殉节?”
国子监祭酒张至发与御史毛羽健在王永光辞官后,就着便衣来了城外与之相见,且询问起来。
王永光道:“吾主意已改,为当今天子殉节,于天下无益也!何必做此腐臣!”
说着,王永光就低声道:“吾决定去卫辉。”
张至发和毛羽健不禁震悚地对视一眼。
毛羽健问:“大冢宰要投靠叛军?”
王永光轻哼一声:“如今叛军,将来王师也!两位当慎言!”
王永光反劝起两人慎言起来。
但张至发并没觉得王永光这样说不对,也点头道:“不少致仕大臣的确已去卫辉,如光禄寺卿韩逢之韩公,还有给事中刘懋等,若大冢宰去,必涨卫辉声势,则令天下士林知人心向背也!”
毛羽健则道:“观如今大势,当今天子必不得人心,将来迟早再演成祖旧事,在下也愿大冢宰同去!”
“如此甚好!”
王永光点头道。
王永光辞官后,熊廷弼升为吏部尚书。
而袁可立则升为了兵部尚书。
袁可立升为兵部尚书后,便开始着手准备天启亲征一事,最终议定,依旧由睢州侯张贵、兵部左侍郎卢象升等随扈,统领五万大军南下。
而王永光这时则已通过自己在叛军中的线人联络上了潞王朱常淓,并加入了潞王阵营。
得知王永光来投,潞王大喜,当即拜其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王永光作为朝廷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分量自然很重,辞官来投叛军,对于叛军而言,的确是一件很值得夸耀的事。
而对于朝廷而言,则也的确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当王永光投了叛军的消息传到朝廷时,满朝直接哗然。
许多朝廷大员也开始上疏辞官,准备暗投叛军。
天启自己也很郁闷,道:“这个王永光,不是说若叛军真攻陷朕的京师,他就要为朕殉节吗?朕还没输呢,他就急着食朕的言了?”
“陛下不必为此恼怒,他以后会知道他现在的选择是多么愚蠢。”
张贵这时劝说了一句。
“也罢,不提他了!现在叛军到哪儿了?”
天启说着就问了一句。
“叛军已攻下曲周、沙河,皆是不战而下。”
随扈的卢象升回道。
……
卫辉。
“这次我大军又连下两城,诸位爱卿居功至伟呀!”
朱常淓这时在得知自己大军南下曲周、沙河后,也很是高兴,而对王永光、丁启睿这些聚在自己身边的重臣们说了起来。
丁启睿奉承道:“这都是殿下圣明之故!等拿下真定府,殿下就可暂称监国了,以励天下人心!”
王永光也跟着说道:“没错,天下早已苦昏君暴政久矣,到时候殿下监国后,必令更多贤才趋附。而到时候,大业可成!”
朱常淓听底下文臣们这么吹捧,心里也开始燃起了监国称帝的野心,而幻想着将来自己也许真的可以为天下之主,也就笑了起来,说:“诸卿所言甚是,只要为天下,孤愿肩负我大明社稷。”
“殿下,南京礼部右侍郎邬宪伟和给事中刘懋来投!”
这时,已成为叛军左佥都御史的毛羽健来禀报了一句。
朱常淓听后很是高兴,忙道:“快快宣见!”
没多久,朱常淓就见到了邬宪伟和刘懋二人,非常高兴地道:“孤很高兴见到诸卿能来与孤共襄义举,等他日靖难成功,孤必不辜负诸卿。”
“殿下只要坚持行仁政,亲贤臣,远奸佞,则愿意效忠殿下之贤才必如过江之鲫!”
邬宪伟先说了起来。
刘懋也跟着道:“臣久闻殿下仁德,以礼待士大夫,故慕名而来,愿致殿下为尧舜之君,虽九死而不悔!只望殿下,广纳良言,修仁崇德,早成圣君!”
“两位所言极是!传孤旨令,邬卿授礼部尚书,刘卿授太常寺丞,于王驾前听用!”
朱常淓这时点头说道。
邬宪伟和刘懋忙谢了恩。
而接着,朱常淓又道:“眼下还要因奉天靖难,故招兵甚巨,而致使帑银不足以支撑军饷与百官俸禄,诸卿有何高见。”
建立和维系一个政权是需要花钱的。
朱常淓现在起兵后也很需要钱,因为他不但要养兵还要开始养官,而不能像以前一样,不用养太多,而且还能有朝廷的俸禄支撑。
而现在,他不得不养很多官兵,关键还没了朝廷的俸禄,另外,在他占领区内的许多藩王俸禄和廪生廪食也得他来提供,所以,他也就遇到了天启即位之初的问题,即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整个政权的花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